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加快推进广西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发展,坚持科技和改革创新驱动,坚持特色、生态、优质、高效发展,实施特色农业强优工程,突出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提品质、创品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现代特色农业技术升级、改革升级、产业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业由传统、粗放、低效向现代、特色、优质、高效方向转变,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绿色生态导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绿色农业发展体制机制,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广集约化生态种养模式,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市场导向、政策引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部门协调,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创新服务方式,加强市场监管,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和经营主体自主权,促进现代特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龙头带动、集群发展。突出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积极引导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调优产业结构布局,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强化龙头企业在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打造形成一批龙头引领、链条完善、集约发展的农业产业集群。坚持全产业链发展导向,以生产环节为中心,向前后链条延伸,产前把种子、农药、肥料供应与农业生产连接起来,产中产后突出补齐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市场品牌打造等短板环节,实现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种养加销一体化,龙头带动显著增强,打造产业链条完备、效益链条突显的现代农业产业链。
——坚持品牌导向、发展特色。充分发挥广西资源禀赋优势,走差异化的特色发展路子,大力发展体现广西特色的农产品,打好广西特色牌、富硒牌、长寿牌。突出品牌导向,全力打造“桂”字号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提升广西农业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坚持创新驱动、深化改革。坚持以种业发展引领产业科技创新和品质升级,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推广,加快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集成创新与转化应用,支撑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动农业由粗放式经营向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转变,由家庭承包经营为主向企业经营、合作经营为主转变,切实增强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活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广西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产业结构布局更加优化,创新驱动力增强,绿色发展特色鲜明,效益进一步凸显,竞争力加速提升,初步构建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农业高质量发展效益突出。粮食综合产能显著增强,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打造一批千百亿元产业。其中,粮食、蔗糖、水果、蔬菜、渔业、优质家畜等6个产业发展成为1000亿元产业,蚕桑、中药材、油茶、优质家禽等4个产业发展成为500亿元产业,休闲农业发展成为300亿元产业,食用菌产业发展成为200亿元产业,茶叶产值超100亿元,基本形成广西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新格局。
——农产品品质品牌明显提升。优质品牌农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农产品品质、质量安全水平和品牌农产品占比明显提升,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农产品品牌价值及形象进一步提升,力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达30个,品牌营业值超10亿元的农产品10个以上、超100亿元的农产品2个以上,品牌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40%以上。
——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全区主要农产品初加工转化率提高到68%以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77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0%以上,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区域影响力的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或集中区100 个以上,基本形成市市有特色加工集聚区、县县有规模以上加工企业、每个优势特色产业有加工龙头企业带动的发展格局。农旅、农文、农教和产村融合明显提升,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不断壮大,农业农村经济活力显著增强。
——助推脱贫攻坚有力。全区现代特色农业对巩固提升产业扶贫、产业富民、农民增收的贡献日益凸显。实现产业扶贫到村到户全覆盖,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9%以上,其中以经营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为主的家庭经营性收入贡献比重每年保持在45%以上。
二、主要任务
围绕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重点组织实施九大行动。
(一)实施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行动。
1.提升打造优质粮食产业集群。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重点划定建设15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实施国家优质粮食工程,突出打造50个粮源基地县(市、区),优化布局发展水稻、玉米、马铃薯“三大主粮”,创建一批高产高质高效示范区(片),大力发展优质稻,推广超级稻。重视发展再生稻,保护野生稻,培育100个以上高产优质粮食作物新品种。大力发展特色鲜食玉米,把广西打造成为“中国南方鲜食玉米之都”。鼓励发展冬小麦、粟米、高梁、黑米、大豆、薏米等小杂粮。科学发展“富硒米”,扶持“稻+鱼、稻+螺、稻+虾、稻+蟹、稻+鸭”等“稻+”绿色高质高效种养模式。创新发展稻田艺术,提升稻旅融合效益。重点打造一批粮油加工集聚区,引进培育5家以上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家以上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打造“广西香米”、“广西香糯”、“广西富硒大米”等区域公用品牌,发展地方特色功能性食品和主食加工“老字号”。到2020年,力争全区粮食产能稳定在1500万吨左右,粮食产业发展成为1000亿元产业。
2.提升打造糖料蔗产业集群。落实划定1150万亩糖料蔗生产保护区,建设500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并逐步将“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范围覆盖所有划定的糖料蔗生产保护区,重点支持32个糖料蔗核心基地县(市、区)发展。加强糖料蔗收获、运输、压榨一体化建设,提高蔗渣、糖蜜、滤泥、蔗叶、蔗梢的综合利用水平,延长产业链。突出打造以崇左、来宾等市为重点的蔗糖加工集聚区,重点推进广西糖业集团、南宁糖业、南华糖业、东亚糖业等制糖企业战略重组。到2020年,全区糖料蔗年均产量稳定在6000万吨左右,保持广西食糖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蔗糖产业发展成为1000亿元产业。
3.提升打造特优水果产业集群。调优果业结构,优化柑、橙、柚、桔布局,科学发展脐橙、蜜桔、沃柑、优质柚子、金桔等柑橘大宗水果,把广西打造成为全国首个周年应市柑橘生产省区,2020年全区柑橘种植面积达800万亩、产量达800万吨。提升香蕉产业发展,科学调整春、秋、冬熟香蕉比重,错峰上市,打造全国最大秋冬熟香蕉生产基地,2020年全区香蕉种植面积达125万亩、产量达300万吨。改造提升荔枝、龙眼产业,突出发展优质荔枝和晚熟龙眼。大力发展火龙果、芒果、葡萄、柿子、李、桃、梨等七大特色果业。扶持鲜食西番莲、猕猴桃、莲雾、番石榴、大果杨梅、大果枇杷等优稀水果发展,实现产量稳定增长和早、中、晚熟均衡上市。培育引进龙头企业,扶持发展水果精深加工,带动广西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发展;加强果品商品化处理,强化包装和标识认证,打造特色果品品牌。实施果园立体开发,发展果园观光旅游,延伸产业链效益链。到2020年,全区水果种植面积达2200万亩,总产量达2000万吨,优果率达75%以上,水果产业发展成为1000亿元产业。
4.提升打造特色蔬菜产业集群。巩固提升广西“南菜北运”基地、“西菜东运”基地和粤港澳大湾区优质“菜篮子”地位,重点布局打造北部湾、右江流域、湘桂通道、西江流域等四大蔬菜产业带,推进城市郊区“保障性菜园”基地建设。适度扩大茄果类、瓜类、根菜类、水生蔬菜类、姜蒜葱等蔬菜规模。扶持发展百色番茄、荔浦芋头、博白空心菜等特色品种。突出标准化生产,创建一批高标准蔬菜设施栽培生产基地。建立健全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打造绿色“放心菜”。大力发展特色优质果蔬制品加工,统筹蔬菜采后冷链物流建设,在万亩以上蔬菜生产集中区,每1000亩建立1个容量为200立方米的蔬菜产品预冷库。到2020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稳定在2100万亩、3150万吨左右,蔬菜产业发展成为1000亿元产业。
5.提升打造优势蚕桑产业集群。巩固广西蚕桑产业在全国首位地位,重点发展桂西北、桂中和桂南三大优势产区,推进河池、南宁、来宾、柳州、贵港、百色、梧州等市的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建设15个桑园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年产鲜茧1万吨以上的蚕桑生产基地县,力争打造5—10个可供稳定生产5A级以上高品位生丝的优质原料茧示范基地县,在河池市宜州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已建成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再打造3个以上的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县(市、区)。创新推广应用种桑养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推进茧丝绸精深加工和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突破传统“一根丝”,推进建设一批高标准丝绸工业园区,打造纺丝、织绸、印染、服装、家纺全产业链。提升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挖掘桑叶、桑葚药用价值和牧用桑饲料价值,精深开发桑葚酒、桑叶茶、桑叶菜等桑葚、桑叶系列加工食品。到2020年,力争全区桑园种植面积达380万亩,蚕茧产量达42万吨,生丝产量达5万吨,蚕桑全产业链产值达500亿元以上。
6.提升打造茶产业集群。突出布局提升三江侗族自治县、昭平县、凌云县、乐业县、灵山县、西林县、苍梧县、融水苗族自治县、横县、金秀瑶族自治县等10个生态产茶大县。突出高标准茶园建设,创建打造一批标准化生态茶园和富硒茶园基地,推行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着力补齐茶叶精深加工和品牌打造短板,引导扶持龙头企业创建标准化茶厂,推行清洁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的现代加工方式。重点发展“一花二黑三红四绿”茶产业(茉莉花茶、六堡茶、红茶、绿茶),整合打造一批“桂”字号茶叶公用品牌,重点培育壮大茉莉花茶、六堡茶、早春茶、富硒茶、金花茶等特色品牌。支持开发茶叶药物、保健品、功能食品、化妆品等深加工新产品。延伸茶产业链条,拓展茶园观光和休闲功能,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现代特色茶叶产业园、科普园,打造一批健康养生茶园基地。加大饮茶文化宣传,促进茶叶消费。到2020年,全区茶园种植面积达120万亩左右,干毛茶产量达8.5万吨,建成高质高效茶园10个、富硒茶园30个,培育全国知名“桂茶”品牌3—4个,茶产业产值超100亿元。
7.提升打造食用菌产业集群。重点打造双孢蘑菇、云耳、香菇、秀珍菇、平菇、草菇六大产业集聚区,布局建设一批食用菌产业园,探索建设红椎菌特色小镇。创新发展灵芝、茯苓、竹荪、黑皮鸡枞、银耳等珍稀类食药用菌。创建10个以上工厂化生产基地。推进食用菌“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提升传统“桂菌”品牌。到2020年,全区食用菌总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产值达200亿元以上。
8.提升打造中药材产业集群。落实推进壮瑶医药振兴计划,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重点发展大宗和名贵道地中药材,巩固穿心莲、罗汉果、淮山、葛根、金银花、槐米等广西独有优势大宗品种,发展鸡骨草、广莪术、广泽泻、广豆根、两面针、天门冬、广金钱草等道地品种,开发牛大力、铁皮石斛、木鳖果等新兴品种,扶持建设40个中药材精品园区,推进中药材精深加工,加大中药材在中兽药、食品添加剂、化妆品等方面开发利用。到2020年,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5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500亿元以上。
9.提升打造渔业产业集群。实施水产良种工程建设和渔业生态养殖提升行动,大力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陆基工厂化养殖、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等现代设施渔业。扶持远洋渔业、沿海滩涂养殖、循环水养殖、净水渔业、休闲渔业和稻渔综合种养。打造渔港经济区,突出发展水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实施南珠产业振兴计划,建设一批南珠产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实施罗非鱼产业提升行动,带动广西优质水产品出口。争取国家支持开展南沙海域渔业涉外政策性保险。到2020年,将渔业打造成为1000亿元产业,其中罗非鱼产业总产值90亿元以上。
10.提升打造优质家畜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生猪、肉牛肉羊、奶水牛等产业,引导产业向资源环境承载力强的地区转移。大力开发巴马香猪、环江香猪、陆川猪、德保猪、隆林黑猪等地方特色品种。推进肉牛“北繁南育”和饲草料“南草北运”,实施国家粮改饲项目。提升屠宰行业工艺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推进集中屠宰、分捡、冷链配送和生鲜上市。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推动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业。振兴广西奶业,扶持高端奶制品精深加工,做大做强水牛奶品牌,打造南方奶业强区。扶持养蜂业发展,做强蜂产品精深加工业。到2020年,把优质家畜产业打造成为1000亿元产业。
11.提升打造优质家禽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优质黄羽肉鸡、禽蛋等产业。开发利用三黄鸡、麻鸡、乌鸡等地方优良品种,打造“广西三黄鸡”等区域公用品牌。扶持创建2个国家肉鸡核心育种场,打造全国最大的优质禽苗供应基地。大力推广林下养殖、果园养殖等种养融合模式。推进优质禽产品加工,打造面向东南亚的清真食品,打造海鸭蛋等特色品牌。到2020年,把优质家禽产业打造成为500亿元产业。
12.提升打造油茶等特色经济林产业集群。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扶持发展油茶产业,打造油茶高产高效示范园,推进油茶精深加工增值。到2020年,全区要打造20个油茶产业示范县、100个油茶产业示范乡镇、500个油茶产业示范村,创建500个油茶高产高效示范园,示范园总面积达100万亩,带动全区油茶产业快速发展成为500亿元产业。进一步优化特色经济林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核桃、澳洲坚果、八角、肉桂、板栗等特色经济林,助推脱贫攻坚。到2020年,全区核桃种植面积达300 万亩、干果年产量达20万吨以上,澳洲坚果种植面积达10万亩、产量达2.5万吨以上。
责任分工: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林业局、糖业发展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具体推进。排在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二)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发展行动。
1.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制定修订一批农业地方标准,完善农业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创新机制和政策制度,加快建立统一的绿色农产品市场准入标准。持续推进“三品一标”认证、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按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和国际通行的农业操作规范,打造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到2020年,全区农作物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300万亩以上,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达30个以上,“三品一标”产品数量达2000个以上、种植面积达1400万亩以上、产量达1350万吨以上。
2.落实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行动。推行绿色生产方式,落实有机肥替代化肥扶持政策,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深入实施高剧毒农药替代计划,创新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不断扩大节水农业规模。到2020年,力争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化肥、农药利用率达40%以上;全区节肥、节药、节水耕地面积分别达6500万亩、3000万亩、2000万亩。
3.创新推广“微生物+”生态养殖。开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推行水产畜牧健康养殖方式,规范限量使用饲料添加剂,减量使用兽用、渔用抗菌药物。以农用有机肥为主要利用方向,强化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全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建设。到2020年,全区畜禽规模养殖场生态养殖比重达60%。
4.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乡镇。重点建设标准化检测室、建立监管名录、信用管理档案等,打造网格化监管模式。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监管责任。推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应用,加快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开展广西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创建,让更多“桂”字号绿色农产品“走出去”。支持钟山县打造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到2020年,建成10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乡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基本实现追溯管理全覆盖。
5.创新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施广西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沿岸生态农业产业带建设试点,在西江干流、左江、右江、红水河、柳黔江、绣江、桂江、贺江及南流江、九洲江等重点江河沿岸区域选择30个县(市、区)开展沿岸生态农业产业带建设,发展绿色高质高效农业。加快推进农牧废弃物循环利用,实施甘蔗、蚕桑、果蔬、木薯、食用菌、畜牧业循环产业提升工程,推动农作物秸秆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五料化”利用,以及畜禽粪便肥料化、能源化利用。到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75%,养殖用水循环、饲料利用率分别提高到70%、90%。
责任分工: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市场监管局,南宁海关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具体落实。
(三)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行动。
1.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集聚区。重点支持农产品原料大县和农产品主产地,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到2020年,力争建成20个自治区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重点布局于14个设区市,每个设区市至少创建1个。各地可以根据资源禀赋和市场发展需求,打造一批市县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或集中区。优先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向前端延伸带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原料基地,向后端延伸建设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打造全产业链生产经营体系。到2020年,全区培植200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3万家以上中小微农产品加工企业;打造一批产值分别超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和农产品加工特色小镇;力争建成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5个以上,国家和自治区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10个以上。
2.着力补齐农产品冷链物流短板。统筹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布局,加快建立自治区、市、县三级冷链物流体系和覆盖城乡的冷链物流网点。加强冷链物流装备设施建设,在农产品主产区加快配套建设一批地头冷库、田头贮藏设施。支持建设一批具备低温仓储、流通加工、交易展示、中转集散和分拨配送等功能的冷链物流园区,引进培育一批大型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建设完善“百色一号”果蔬冷链专列、防城港铁路冷链专列等交通运输设施。到2020年,全区冷链物流装备水平显著提高,果蔬、肉类和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到25%、40%和45%以上。
3.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科普、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重点打造中越边境民族风情特色休闲农业产业带、西江沿江休闲农业产业带、北部湾滨海海洋文化休闲农(渔)业产业带、依山森林旅游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带、沿高铁(公路)特色种养休闲产业带、桂东富硒农业休闲体验产业带、巴马长寿养生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带等七大休闲农业产业带,大力培育首府南宁都市休闲农业示范区、柳州都市休闲农业示范区、桂林休闲农业国际旅游示范区等三大休闲农业示范区。到2020年,力争全区创建200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00个全区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吸纳农民就业45万人,接待游客1亿人次以上,休闲农业产值突破300亿元,力争把广西打造成全国休闲农业强区。
责任分工: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厅、商务厅、文化和旅游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具体落实
(四)实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创建行动。
1.深入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深入开展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增点扩面提质升级三年行动,推进示范区技术升级、改革升级、产业升级。到2020年,全区建成自治区核心示范区300个、县级示范区600个、乡级示范园3000个,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个示范点,实现示范区县乡村全覆盖和种养加游三产融合全覆盖。
2.争创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整县域为基本单位,争创一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广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深入创建百色芒果、永福罗汉果、陆川猪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打造宜州蚕桑、容县沙田柚、灵山荔枝等广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到2020年,力争创建10个左右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30个以上广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同时,积极争创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抓好横县茉莉花、来宾市金凤凰、柳州市柳南区螺蛳粉等国家级、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3.积极打造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按照农田田园化、产业融合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落实好田园综合体创建行动,争创一批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突出抓好南宁市“美丽南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重点打造玉林市“五彩田园”、南宁市青秀区“田园青秀”、宾阳县“稻花乡里”、柳州市柳江区“乡约藕遇”、恭城瑶族自治县“瑶韵柿乡”等一批自治区级田园综合体。到2020年,根据试点项目实施情况,逐步扩大建设试点,积极组织申报和竞争创建一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
责任分工: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林业局、财政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具体落实。
(五)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行动。
1.深入实施优质种业提升工程。加大良种攻关和加工型品种引进培育力度,打造种质创新、基因挖掘、育种技术、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等种业产业化链条。扶持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和一批“桂系”品种。加快建设右江河谷、桂南沿海、桂中北等优势种子生产基地和广西农业良种海南南繁育种基地。扶持创新开展“看禾选种”、“看菜选种”等活动。强化地方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到2020年,全区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
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农业科学家进广西助力乡村振兴行动,聘请一批农业院士、国家级首席专家、国家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知名专家教授等,为广西农业科技创新、乡村产业振兴、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落实广西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深入推进2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建设,遴选培养一批高水平首席专家、功能专家和综合试验站站长。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一批“星创天地”。加强农业职业院校建设。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建立健全自治区农业科研院所、高校与市县协同推进机制。完善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和监测评价机制。
3.推进科技与产业化深度融合。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应用,创建一批高水平专业性或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和农业应用研究示范基地。重点开展柑橘黄龙病、香蕉枯萎病、甘蔗收获机械化、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种养等农业关键技术攻关。深入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的技术研究,加快建设基于北斗卫星技术的智慧农机系统,加强园艺果树机械化生产创新应用。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把科技贯穿于全产业链各环节,结合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及田园综合体创建,高标准创建一批现代农业科技展示推广中心、成果转化中心、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户。
4.创新发展智慧农业。深入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工程,推广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农业资源一张图。加快建设数字农业创新中心,扶持创建一批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示范应用基地,构建全产业链数据资源采集、分析、监测、预警体系,提升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5.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重点推进桂中、桂西北和左江三大旱片及贫困地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五小水利”工程和小微型水源工程建设,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扶持实施土地整治、“小块并大块”等工程,抓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到2020年,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 2728 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2725万亩。
责任分工: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科技厅、水利厅、大数据发展局、农科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具体落实。
(六)实施品牌强农行动。
1.实施“桂”字号农业品牌培育工程。主打“绿色生态、长寿壮乡”牌,打造一批“桂”字号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加大广西农业品牌总体形象标识“广西好嘢”的宣传推介力度,进一步扩大广西农业品牌影响力。推进“三品一标”农产品持续健康发展,支持全区各地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强化农产品“老字号”品牌保护。精心培育壮大百色芒果、荔浦芋头、钦州大蚝、南宁香蕉、横县茉莉花、梧州六堡茶、永福罗汉果、柳州螺蛳粉、宜州桑蚕、富川脐橙等一批“桂”字号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大品牌。到2020年,力争全区“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数量达到2000个以上,培育200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和30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10个以上、品牌价值超过30亿元的“桂”字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牌。
2.突出打造“富硒品牌”农业。充分发挥广西富硒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富硒农产品,创建一批全国富硒农业示范市、示范县(市、区),整县推进富硒农业开发,力争3年内新建140个富硒农产品示范基地。加大富硒知识科普宣传和质量监管,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大知名度的“桂”字号富硒农产品品牌。到2020年,全区富硒农产品基地面积达50万亩以上,认定富硒农产品数量达200个以上,创建富硒农业品牌30个以上,富硒农业产业总产值突破40亿元。
3.讲好农业品牌文化故事。充分挖掘壮乡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和历史故事,把文化故事蕴育于产地、产业、产品中,讲好每一个“桂”字号农业品牌故事,充分展现勤劳勇敢、悠久的壮乡农耕文化,以故事沉淀品牌精神,提升农业文化品牌价值。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在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上,包装宣传广西特色农产品,组织打造一批极具文化内涵和精彩故事的广西特色农产品品牌。
责任分工: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文化和旅游厅、林业局、市场监管局、糖业发展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具体落实。
(七)实施农产品产销对接行动。
1.打造特色专业市场。加强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支持建设一批集商品展示、贸易洽谈、商品交易、商务会展、电子结算、仓储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特色专业市场,提升农产品交易市场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服务水平。鼓励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在大中城市和社区建立专卖店,专柜专销、直供直销,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
2.组织开展大型农业会展。持续办好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中国—东盟博览会农业展、中国荔枝龙眼产销对接会及西部陆海新通道农产品交流对接会。积极组团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等各类高规格综合性、专业性会展。全区每年组织开展各类综合性、专业性农业会展10场以上,组织参与企业达1500家以上,向全国重点推介广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100个左右。
3.开拓对接高端消费市场。主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大力开拓北方市场,开展大中城市驻点批发、社区到点零配等业务,让广西绿色生态农产品“走南闯北”,提升市场营销效益。创新农产品产销对接模式,大力发展农超、农校、农企对接和个性化定制配送等新型营销模式。
4.创新“互联网+”电商营销模式。推进线上线下结合,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促进生产、经营、消费无缝链接。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在市、县两级架设村级信息服务站运营中心,在行政村建成村级信息服务站(益农信息社)。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到2020年全区建成村级信息服务站(益农信息社)数量达3万个以上,形成覆盖全区所有行政村的农产品供应上行体系。
责任分工:自治区商务厅、农业农村厅、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具体落实。
(八)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壮大行动。
1.实施农业龙头企业成长计划。加大财税、用地、金 融、电力等政策扶持,积极培育本土农业龙头企业,认定一批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建立农业龙头企业梯次发展培育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按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给予扶持奖励,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规模。推动国有涉农企业资产优化重组,培育国有骨干龙头企业。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实行全产业链经营。到2020年,力争国家、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数量突破300家。
2.开展农业大招商行动。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农业招商力度,每两年举办1次高水准招商引资和洽谈对接大会,精准对接,瞄准大企业大项目招商,重点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技术先进、带动力强、品牌影响大、有市场话语权的大企业大集团。聚焦农牧产业全产业链体系,紧扣标准化工厂化生产、农牧渔产品深加工、现代冷链物流及产销平台、中央厨房产销平台、农村电商和智慧农业数据平台、禽畜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全力开展大招商,创新打造“央企民企发展现代农业助力乡村振兴广西行”招商品牌。到2020年,力争引进国内外大型龙头企业达400家以上。
3.深化农业对外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广西“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加强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衔接,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以东盟为重点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合作,加快把广西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农业开放合作示范区、中国—东盟农业合作新高地、中南西南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重点实施一批自治区农业对外合作“两区”(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两站”(中国〔广西〕—东盟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东盟农作物优良品种广西试验站)和“三基地”(沿边农业合作示范基地、桂台合作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搭建境内境外两大平台,以外带内、以内促外、双轮驱动。办好中国—东盟博览会农业系列活动,每年确定在1—2个东盟国家举办“广西名特优农产品走东盟活动”,加强广西农产品的市场宣传和推介。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把广西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粤港澳大湾区“米袋子”、“菜篮子”、“果园子”和“后花园”。巩固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钦州钦南台湾农民创业园和两岸(广西贺州)青年农业创业园等国家级平台建设,持续组织骨干农民和科技管理人员赴台培训交流。到2020年,力争广西农业对外投资金额和农产品出口贸易额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责任分工: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商务厅、投资促进局,广西农村投资集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具体落实。
(九)实施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创新行动。
1.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完善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健全农村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工商企业下乡租赁农户承包地发展现代农业。
2.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大力扶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规范化建设,组织认定和培育申报一批国家、自治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到2020年,全区家庭农场突破1万家,农民合作社达6万家。
3.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加强青年农场主、农村实用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行动,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村推进工程,培育数以万计的新型职业农民。探索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导各类科技人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生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到2020年,全区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人数达10万人以上。
4.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坚持小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相协调,落实好扶持小农户发展的政策和服务措施,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积极发展生产资料供应、种子种苗繁育、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作业等生产性和经营性服务。推进“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提高小农户组织化程度、生产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创新构建小农户与企业、合作社、基地、园区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发展订单农业、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实现小农户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5.创新金融支农体制机制。加大农业农村金融创新和扶持力度,建立健全财政贴息、担保等支持政策,撬动和放大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积极探索创新“信贷+担保+保险+期货”金融组合拳服务,千方百计破解农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创新开展特色农业保险,不断扩大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试点面积,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加快建立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增强农业规模经营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
责任分工: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广西银保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具体落实。
三、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把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细化方案,狠抓落实,确保行动举措落到实处。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构建形成五级书记抓落实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产业扶贫、村级集体经济建设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为推动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创新政策扶持。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不折不扣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在现代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创建、冷链仓储物流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引领、大企业大招商等关键环节,加大项目支持和财政投入,并按规定统筹相关资金予以扶持。要创新信贷、保险、担保、抵押等金融政策支撑,加大用地、用电、用水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等优惠政策扶持,降低农业经营主体的要素投入成本,为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政策保障。
(三)规划打造集聚区。全区各市、县(市、区)要精心谋划,科学整合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现有的项目、平台和资源,规划打造一批要素集聚、现代特色、龙头带动、机制创新、优质高效、绿色发展的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区,成为引领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和改革创新高地。每个县(市、区)至少创建1个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区,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等条件较好的设区市多承担创建任务(具体指标详见附件)。
(四)加大宣传服务。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力度,做好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统和现代各类传媒工具,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宣传报道各地推进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新成效、新典型、新经验,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五)强化督查考核。全区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是推进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主体,要完善工作机制,统筹协调推进。自治区建立督查和考核机制,加大督查力度。对落实成效突出的有关市、县(市、区),将在下一年度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充分调动各地抓落实的积极性,确保取得实效。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2019年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