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安徽考察时强调“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构建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明确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要求,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和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在国家各项扶持政策的“浇灌”下,各地村集体经济“百花齐放”茁壮成长,然而区域间资源及要素趋同,加上产业准入门槛较低,部分村集体经济项目存在同质化倾向,产业链断档,活力不足,品牌不响,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够,影响群众增收。村集体经济要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须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土、特、产”文章。
因村施策,深挖“土”的资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产一方物。乡村不仅拥有绿水青山、古建村落等物质资源,还拥有民俗节庆、传统技艺等非物质资源,同时,每个地方独特的气候、土壤、水源和文化也孕育着独特的物产,蕴含着潜在比较优势。挖掘与保护并重:在深挖“土”的资源时,首先要注重的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保护好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发展的前提。对于古建筑、民俗节庆、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同样需要加以保护和传承,避免在开发过程中造成文化流失或破坏。
精准定位,差异化发展: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因此,产业发展规划必须紧密结合当地实际,进行精准定位。比如,山区可以发展林果业和生态旅游,沿海地区则可以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渔业和水产品加工,平原地区适宜规模化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通过差异化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产业体系。
市场需求导向:产业发展不仅要立足资源,更要面向市场。要通过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需求,将乡土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例如,开发符合现代消费者健康、绿色、有机需求的农产品,或是结合乡村旅游,打造体验式、教育式的旅游产品,提升乡村产业的附加值。
创新驱动,提升品质:在深挖乡土资源的同时,要注重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优化农业生产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引入创意设计,提升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增强市场竞争力。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发展乡村产业过程中要将乡土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因村施策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游则游。要深挖乡土资源“富矿”,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土”路,让乡村产业沾上“泥土气”,吸收“乡土味”,开发“土产品”,焕发新生机。擦亮品牌,打造“特”的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竞争优势才能在产业发展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特”是特点、特色、特产,是一个地方的优势资源禀赋的集中体现。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要从“特”字上谋实招,找准自身资源禀赋相较于周边地区的比较优势,在产业精细化和差异化上持续发力,努力打造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做到“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