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家庭农场网官方网站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新闻动态
>和美乡村的成都表达

和美乡村的成都表达

发布时间: 2024-11-02 阅读:(108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导读]“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冰川消融,夹着砾石泥沙而下,经百万年冲击,终成平原。岷江、沱江穿城而过,沃野千里,地势

“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冰川消融,夹着砾石泥沙而下,经百万年冲击,终成平原。岷江、沱江穿城而过,沃野千里,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汩汩清泉,从都江堰温顺地流出,润泽万顷良田,润泽万千乡村,处处生机、村村灵秀。

“大城市带大农村”是成都的显著特征,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是成都的耀眼亮色,底蕴深厚的天府文化是成都的独特魅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如何破题?成都以“和美”为笔,强产业、美村庄、富农民,绘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产业兴旺强基础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产业兴旺是基础。成都立足超大城市转型发展实际,谋划部署现代都市农业建圈强链工作,在发展“土特产”上下功夫,加快构建竞争优势突出、带动效应显著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坚持农业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推动更多“蓉字号”名优特新农产品出川出海。

都江堰市金陵粮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高标准农田建设

走进都江堰市天马粮果联动智慧农业产业园,蓝天白云下,一排排温室大棚排列整齐,颇为壮观。矗立在路边的一颗巨型红心“猕猴桃”标志格外显眼。品牌运营中心内,猕猴桃果干、果饮、果酒、含片等各类猕猴桃衍生产品琳琅满目。“猕猴桃已经是我们的致富金果果了。老百姓既可以自己种猕猴桃来赚钱,还能通过在合作社务工等赚钱,每年人均增收1万元。”都江堰猕猴桃协会负责人晏志强赞不绝口。今年都江堰市猕猴桃种植面积达10.3万亩,产量12.9万吨左右。隰有苌楚,猗傩其枝。猕猴桃古称“苌楚”,在都江堰市已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优越的地理环境,富含矿物质的土壤,恰到好处的气候条件,还有独一无二的岷江之水浸润,造就了口感独特的猕猴桃。近年来,都江堰立足资源优势,将这一产业做大做强,探索完善政策保障、质量管理、品牌运营“三大体系”,推动猕猴桃产业从小农户生产到标准化、品牌化经营,从市民的“果盘子”走向游客的“伴手礼”,实现从线上线下销售到搭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出海,小果子成就“产业兴、生态优、百姓富”的画卷逐步成为现实。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成都责无旁贷。在“西部蒜乡”郫都区东林村,一手抓稳定粮食生产,一手抓产业富民增收,“双轮驱动”实现了“双丰收”。这一切,归功于“稻蒜轮作”。9月正值大蒜种植的时节,在东林村的田间地头,农户们正热火朝天地种植这一茬大蒜。松土、开沟、插蒜、填埋……几人分工合作下,一个个蒜种被整齐地播种到土壤里。这是8月份全村约4000亩田贡献650万斤水稻的首季丰收后,作为增收主力军——大蒜在第二茬“登场”。“稻蒜轮作,既保障了粮食安全,又有利于农户增收,还能实现病虫害防治和土壤肥力平衡。”村党委书记王德一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东林村成立德之源大蒜专业合作社,通过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和科学田间管理,带动全村800余户农户加入合作社,年产大蒜1万余吨,年产值2亿多元。为让大蒜卖个好价钱,东林村党委当好领路先锋,主动与云南昆明市东川区和大理市、宾川县等地党组织联系,打通销售渠道,实现大蒜点对点销售。少了中间商赚差价,蒜农收入自然又能高些。

各种大蒜产品,延长了产业链,也提高了东林村蒜农的收入

立足资源禀赋,突出地域特点,成都着力形成农业产业集群优势,强化特色产业的地名标识,让“土特产”带活乡土资源,“村村有一样,村村不一样”。

9月27日,稻芎轮作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丰收节系列活动——都江堰田园体验季在石羊镇青山药谷举行,外来游客与当地农民群众一起共庆共乐共享丰收。特色农产品市集摊位上,猕猴桃、川芎、茶叶、大米等特色农产品吸引了不少人驻足体验。展览展示区,天马、石羊等6个镇街展位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们之中有的钻研园艺,发展花木种植和盆景园艺产业;有的连片发展粮麦轮作,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的粮食全产业链;还有的以茶叶和猕猴桃种植为特色,猕猴桃产品荣获农交会金奖……产品各异、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全面展示了都江堰乡村“土特产”发展的新成就与新气象。

村庄美丽塑形象

乡村要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是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前提。成都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务实推进“百村先行、千村提升”工程,加快实施基础设施提升、乡村风貌塑形等“十大行动”,扎实推动和美乡村出形象、见成效。走进双流区黄水镇云华社区商瞿里院落,仿佛置身于一幅幅流动的山水画卷之中,古老的建筑、古朴的陈设,让人仿佛穿越回了旧时的乡村时光。身前的13号院子,老式砖土房与泥巴墙,保持着乡村野趣,增添了几分历史沧桑。“这是我们社区新打造的院落,在保留传统风貌的基础上,引进不同的业态进行重新打造,让这片院落重新焕发生机。”云华社区党委书记黄忠介绍。13号院子的主理人陈实,8年前租来这座老院子,在保留老房子大框架不动的情况下,进行简单的装修布置,古香古色,古韵古味。用他的话来说,“我想让城里的人来这里有一种回归的感觉”。商瞿里院落共计13个院子,目前已出租12个院子,各院子风格迥异。为招募更多主理人来建设院落,云华社区以“来了都是云华人”的理念,积极探索生活化党群服务新路径,为他们建设院落扫清一切障碍。“我们负责把基础设施搞好,把服务保障好,主理人负责把院落建好,把游客引来。”黄忠说。马路这边是保留着传统院落风貌的商瞿里,马路另一边则是云华社区现代化的居民区。这里,不仅有飞机在头顶掠过的新奇体验,还能领略到飞机与雪山相映成趣的绝美风光。“花田里看飞机”,让云华的空港花田成了众多游客争相打卡的胜地。站在最佳打卡点,抬起头,平均2分钟能看见一架呼啸而过的飞机,最低高度只有60多米。记者在这里体验飞机从头顶而过的风驰电掣,震撼感记忆犹新。

云华的空港花田成了众多游客争相打卡的胜地

曾几何时,这里也让人“又爱又恨”。机场带来了便利,噪音也让人烦恼。云华社区便将居住在此的村民统一搬迁安置后,利用旁边废弃的空地,修建花海,形成了“抬头看飞机、低头看花海、远处看雪山”的打卡胜地,和美乡村的价值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如此,云华社区多点发力扮靓乡村,色彩鲜艳、风格各异的手绘图案为农房穿上了靓丽新衣;标准化改造后的商贸一条街整洁有序;花市、健康小屋、非遗一条街等小微业态打造农村消费新场景……在这里,村民变成老板,房东变成股东,村庄变成景区。成都坚持最大限度地保留乡村的原汁原味与乡土特色,以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为目标,全面做好乡村规划设计、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乡村基建公服补短板,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笔下的西岭雪山,如今已是成都热门的网红打卡地。而山脚下,大邑县䢺江镇太平社区,也正在上演一出华丽转身的好戏。漫步于太平社区,你能看到的,不仅是绿水青山、青砖黛瓦,复古胶卷相机、年代久远的瓷碗陶罐等老旧物件也随处可见,传统与现代、自然风景与历史文脉等在这里天然契合。然而,十几年前,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煤炭小镇”。这个因煤而兴的小镇怎么转型?太平社区把目标瞄向了“干净”“清净”,基于现有的林盘资源,以党建为引领,开展资源挖掘利用、精品游线创建、多元参与激活,建设并呈现高品质社区旅游场景,助推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矿区变景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在这里实现了双向转化。

如今的成都,越来越多以“巴适安逸和美”为特征的公园城市乡村新场景与新表达正在生根发芽,活力迸发。

乡风文明增和气

文明乡风是和美乡村建设的灵魂。成都传承发展天府农耕文化,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以“微网实格”“智慧蓉城”等双向赋能乡村治理,不断提升乡村善治水平,让清风正气充盈每一个乡村,让家教家风滋润每一个家庭,让乡村文脉传承到每一个人。走进新津区兴义镇波尔村,不二信义广场、家家信义“诚”折、信义路等信义、诚信的元素随处可见。据民间流传,波尔村的称呼,一可追溯至明朝,由做事“说一不二”的送货郎万老幺冒死送货的佳话而来,二是由当地一寺庙“不二寺”得名,因“不二”与“波尔”谐音而来。

在波尔村,信义、诚信的元素随处可见

每家门口的“诚信牌”是波尔村的标志性物件。行至付孃孃手工坊门前,几名游客正在小店里挑选鞋子。“这儿的鞋子款式好看,上脚也很舒服,打算多挑两双带回家。”游客们对试穿的鞋赞不绝口,一旁还在认真制鞋的付孃孃也甚是自信:“做生意讲的就是诚信。这些鞋子都是我纯手工缝制的,用的真材实料,买了绝不后悔。”付孃孃的实在,给我们的切身感受,就像她家诚信牌上写的那样,“诚信走四方”。文明乡风不是孤立的,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为充分盘活社区闲置资源,村集体问需于民,通过链接在地新乡村企业和社会组织,打造基质蓝莓,不二菜园等示范场景,实现了资源活化利用、社区环境提升、集体经济增收、群众需求回应。“像这种小地块,以前村民之间都是要争要抢的。但在‘信义’理念的熏陶下,大家都能先放下自己的利益,更多想着村里的利益。携手从争‘墙边墙角’到协力让这些闲置地块变成‘金边银角’。”波尔村副书记杨思佳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是激发乡村治理活力的重要抓手。成都在推进乡村治理中不断挖掘乡土文化,积极发挥其崇德向善、凝聚共识、内化自律的作用,以文化人、以文聚力、以文兴业。走进双流区黄龙溪镇嘉禾社区,“龙”的元素随处可见:威风凛凛的“长龙”、形态可爱的龙摆件,还有“龙里龙气”的宣传文化墙。在黄龙溪,龙文化深入人心。而舞龙则是嘉禾最重要的一项民俗活动。旧时,嘉禾庄曾是水路运输的重要码头,先民们根据“烛龙”与“应龙”的文化故事,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舞龙表演,用于祈祷新一年的风调雨顺。在融洽村民关系上,龙充当起重要角色。在嘉禾,没有什么矛盾是舞一场龙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舞两场。不仅如此,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舞龙队中来,充当着社区文化传承的“领航员”,民情民意的“收集员”、政策理论的“宣传员”和邻里纠纷的“调解员”,与大家一起携手共建和谐嘉禾。

红色文化是涵育乡风文明的精神引领,嘉禾在挖掘这一特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方面,下了不少的功夫。“这部《嘉禾庄的枪声》情景剧已经上映了几十场,每次都场场满座,受到大家一致好评。尽管看过多次,但每次都会热泪盈眶。”说起红色茶馆里上映的红色情景剧,嘉禾社区工作人员张春英感慨万千。“嘉禾印象”红色茶馆曾经是一座闲置的老电影院,近年来,他们深挖嘉禾庄红色故事,将闲置电影院改造升级,创作情景剧,讲述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这里的革命故事。如今的红色茶馆,集文化传承、休憩体验、教育培训、社区旅游等于一体,“以文聚力,以文化人,以文兴业”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人才科技添活力

人才与科技支撑是和美乡村建设的动力“引擎”。乡村呼唤人才,人才成就乡村。成都把乡村人才视作重要资源、摆在优先位置,扎实推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出台落实乡村人才振兴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面向全市17个涉农区(市)县组建“5+8+N”乡村振兴专家巡回服务体系,创新“新农人”“农创客”等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政策,打造青年人才集聚“强磁场”,激活乡村人才振兴的“一池春水”。可能你唱过“美酒加咖啡”,但喝过“大蒜咖啡”的不多,喝了会觉得“巴适得板”。在温江区高山村榜样青年社区,一群年轻人“别出心裁”,将当地的土特产大蒜与咖啡来了个深度创新,研制出一款“爆款”大蒜咖啡,一时间圈粉无数。高山村处于城市近郊,交通便利,且周边多所高校环绕与科创园环绕。如何将周边的这些优势资源利用好,助力乡村发展是村“两委”近几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乡村振兴,必须要有青年人的参与”。出于这样的想法,2022年,村集体与第三方运营团队共同成立榜样青年科技有限公司,将老村委会办公楼改造成榜样青年社区,意在吸引更多青年来建设乡村。“很多人听到大蒜咖啡可能觉得是黑暗料理,担心大蒜的刺激性气味。我们采用大蒜脱硫工艺提取大蒜液,去除了刺激气味,保留了蒜香,与咖啡结合后,效果出乎意料。”榜样青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戴超介绍起大蒜咖啡的独到之处。记者抿了一口,口腔中先是一股浓郁的咖啡醇香,随后而来的是一股淡淡的蒜香,不踩雷,很惊喜。大蒜咖啡不仅加强了青年社区与高山村的紧密合作,更使村集体经济组织有效链接市场,成为乡村振兴的新亮点。榜样青年社区所产生的收益,将以保底加分红的形式计入村集体经济。在合作的前两年,村集体可获得每年10万元的保底收入,并按照30%的比例将收益分红;两年之后,保底收入提升至每年15万元,分红比例提高到35%。如今在成都,像榜样青年社区这样的乡村创业平台越来越多,在蒲江,成都吾乡乡村创业孵化器有限责任公司以“为乡村留下青年,让乡村看到希望”为使命,为乡村创客群体提供全方位支持。青年人来自天南海北,用知识、技术、技能改变着乡村的面貌,正逐渐成为振兴乡村的关键力量。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而科技赋能则是乡村产业脱颖而出的利器。成都以田为卷,科技作笔,在天府平原上勾勒产业发展的新图景。在高山村还有这样一片农科基地,曾经,这里是一片废弃养猪场,如今已变成以科创赋能乡村振兴与现代都市农业的重要阵地,它就是温江区联合四川农业大学在高山村共建的“川农牛”科创农庄。在农庄的科创云超市,“云发布大厅”“种业云超市”“赋能品牌”等多个展区,全面展示了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与现代农业发展成果。这里,不仅有100余种“川字号”农产品展示,还有种业优势品种展示,更能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通过平台匹配专家、技能人才,获得所需的技术支撑。


“川农牛”科创农庄里的种业优势品种展示

科创云超市外,是一片科研试验田。远远望去,农作物健康监测摄像机、小型气象站等先进设备应有尽有。“这片数字田园,可以说是目前四川省集中程度最高、科技含量最足的水稻、小麦、油菜等育种和新品种科研、展示、应用、推广基地。”谈起这片基地,四川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周伦理很是自豪。以前的高山村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村民收入来源主要靠传统种植业和部分低效花木。科创农庄建立之后,实验室的科研成果搬进了田间地头,农田成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田,专家学者成了村民的技术指导教师,而村集体经济组织也依托科创农庄每年保底收入超过19万元,并享有“川农牛”科创农庄项目30%的收益分成,高山村迎来了以科创赋能的新发展,集体和个人收入实现了“双增长”。

科技加持、人才助力、业态创新,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出好戏”正在天府大地精彩上演。

集体增收蹚新路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和美乡村建设最终的目的,是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好。成都注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深入实施“消薄强村”集中攻坚,通过发展乡村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创造就业机会,把农业增值收益更多地留在农村、留给农民。金秋时节,郫都区唐昌镇先锋村,满眼翠绿,风景正好。村口处,几辆大巴缓缓驶来,来往的游客络绎不绝。“我们依托村里的特色资源,打响‘农夫记忆’品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每天都有很多外地的游客来参观游玩。”说起村里的现状,先锋村党委书记任健脸上满是笑意。先锋村过去是传统的农业村,种植为主。随着郫都区乡村振兴与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与实施,先锋村以“农夫记忆”为主题,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通过农耕文化展览馆、十八大林盘院落改造、乡村市集、乡村绿道、乡村景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旅融合道路上闯出了名堂。为了让不同的群体都能在先锋村找到适合自己的消费场景,先锋村打造农夫坝坝宴、农夫菜馆、香樟林茶园、萝卜干博物馆、蕉外小院等,满足游客“吃、喝、购、娱”等需求。“坝坝宴餐费每桌300元到1200元不等,村集体从中抽成3%,仅这一项,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30万元。”任健说。2023年到先锋村打卡的游客达到了10万人次。乡村旅游搞得火热,传统产业也不甘落后。先锋村的圆根萝卜,是远近闻名的地标产品,口感脆、甜、嫩,且硒含量高,深受市场欢迎,“小小萝卜干能卖出堪比猪肉的价格”。先锋村成立合作社,年产萝卜干、榨菜等盐渍产品2000余吨,产值超2000万元。“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先锋村通过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开办“农夫粮食银行”,建成烘干中心,通过粮食银行为群众提供储存、购销粮食服务,“存的是稻谷,取出来的是大米”。2023年,先锋村“农夫粮食银行”存储、流转稻谷50余万斤,销售额达15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120万元。“我们一直信奉‘锅里有,碗里才有’的原则,希望通过集体的富裕,来带动村民们走向共同富裕。”任健说。产业有章有法,经营多面开花。成都各村不断探索强村富民有效路径,做好产业融合、城乡融合的大文章,广大农民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宽,钱袋子越来越鼓。沿着万春大道来到温江区万春镇和林村,上百亩的农田尽收眼底,乡间小路绿树成荫,五彩墙绘让传统民居和稻田相映成趣。近年来,和林村抢抓成都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有利契机,做优做强“稻蒜轮作”和“生态研学”两大产业,村企联动,让集体收入翻了倍。“这片科创园是我们和卓豪农业合作建立的。包括水稻育种、高产示范、新品种展示,还有蔬菜观光体验与科普研学等多个片区,通过农业+科技、教育、数智、休闲等模式,联农带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和林村党委书记黄秀介绍,农业企业、村集体经济、农民三方实现了共建共享、利益共享。“租金+股金+薪金”的多元增收模式,让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5万元,2023年,和林村集体经济收入更是首次突破百万元大关。浅丘簇果岭,橘园映荷塘。9月的新津区回龙村,漫山遍野的柑橘树引人注目。橘园里,青黄的柑橘挂满枝头,几名农民抢抓晴好时节,忙着给柑橘套袋,为即将到来的丰收做着最后准备。

回龙村橘园里,几名农民正忙着给柑橘套袋

回龙村柑橘种植规模3000余亩,主要品种有金秋砂糖橘、春见耙耙柑、爱媛果冻橙,年产量达750万斤左右,销售收入3500余万元。“这是我们村集体开的抖音号,现在我们把精力主要放在网络端,希望通过网络,能让柑橘卖个好价钱。”在回龙村农产品宣传推介官李晓会的手机上,我们看到视频里的她站在橘园里,头戴草帽,向大家推介回龙的柑橘,十分接地气。目前回龙村柑橘线上销售已实现日均发货3000余斤,每斤柑橘平均利润至少了提高1元,“小柑橘”实现了价格“大提升”。******粮经产区彰显田园风光,川西林盘独具山乡风貌,湿地水乡充满诗情画意,传统村落焕发时代魅力……和美乡村的成都表达,愈发明晰,和美乡村的成都底色,更加鲜艳靓丽。

(采访组成员:李永生、魏登峰、杨宗辉)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2024年第21期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行情资讯

热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