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家庭农场网官方网站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新闻动态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宏耀发表文章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宏耀发表文章

发布时间: 2024-10-04 阅读:(106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导读]推动乡村文化建设 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明确
推动乡村文化建设 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明确了改革路径和具体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移风易俗、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乡村文化建设在“三农”工作全局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需要统一思想、加强部署、推动工作。我们要围绕乡村文化建设进行动员、加油鼓劲,推动相关工作加紧步入快车道、迈上新台阶。

一、深刻认识乡村文化建设重要意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繁荣发展乡村文化进行了系统阐释、作出了重要论述。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重庆、山东、宁夏、青海等地考察期间,都对文化传承、移风易俗等作出重要指示。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文化强国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两个维度,全面准确把握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第一,文化建设为乡村铸魂,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再次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只有发挥好文化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作用,培育风清气正、团结奋斗的人文环境,才能万众一心、攻坚克难,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汇聚强大精神力量。第二,文化建设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广大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随着乡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农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在增长,对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愈发强烈,要坚持农民唱主角、农民得实惠,贴近农民需求增加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这两年,我们持续开展中国农民诗会,面向农民群众征集诗歌作品,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一大批乡村优秀诗人脱颖而出,他们双脚接地气、沾土味,把乡间美景美食、农村生产生活转化成诗的语言,展现了新时代农民的风采。第三,文化建设赋能乡村发展,为发掘乡村多元价值注入持久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越往前走、物质生活越丰富,人民群众越喜欢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农业除了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其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的功能就越能发挥积极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农业文化遗产、农业农村非遗、传统村落、传统手工艺、民俗节庆等为乡村增添了独特魅力,服务休闲康养、科普教育、文化旅游等多种业态发展,对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开发乡村多元价值具有重要意义。这两年,村跑、村舞、“村BA”等火爆出圈,带热了一方经济,为农民找到了新的增收渠道。有不少研究表明,文化将成为现代乡村的核心吸引力之一。第四,文化建设赓续乡村文脉,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上万年的悠久历史,对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2012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分7批认定的18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都带有中华文化鲜明的标签,生动彰显了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征。只有持续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根深叶茂、传承发展。第五,文化建设筑牢强国基石,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东部地区文化建设要搞好、中西部地区文化建设也要搞好,城市文化要繁荣起来、农村文化也要繁荣起来,特别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建设不能落下”。乡村文化同城市文化一样,都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阵地,承担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时代精神等重要任务。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推进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实现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广大农民自信自强,精神力量充盈,为建设农业强国、文化强国和繁荣兴盛社会主义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务实推动乡村文化建设重点任务农业农村部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总的工作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培育乡土文化人才队伍,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今年3月,农业农村部与中国文联共同推出“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打造务实管用的抓手平台。下一步,乡村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引领作用,持续开展以下五个方面工作。(一)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要深刻领会党中央意图,不折不扣抓好落实。一是深化乡村文明实践。要紧密配合宣传部门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依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农服务综合平台、“田间课堂”等资源,激发乡土人才、科技能人、返乡创业人员活力,推动志愿力量下沉乡村,服务农民。二是广泛开展理论宣讲。要用好“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这个品牌,常态化深入农村、面对农民群众,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和“三农”发展成就。三是扎实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近期,中央农办会同农业农村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整治的通知》,各地要按照通知要求会同省委农办加强与各有关部门协同联系,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层层压实责任。推动把强化党员干部示范带动、村规民约制修订、婚恋公共服务、规范婚介组织和媒人行为、典型宣传、教育引导等任务纳入相关部门工作重点,常抓不懈。对综合整治的成效、经验和问题加强总结分析和研判评估。对农村高额彩礼问题较为突出地区,可选择部分县市开展集中整治。(二)保护传承优秀农耕文化。农耕文化广义上包括耕作、畜牧、林草、渔猎等多种文化形式,保护传承优秀农耕文化,农业农村部门责无旁贷、使命光荣。一是组织摸底调查。这是赓续农耕文明、传承农耕文化的基础性工作。要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把优秀农耕文化的资源底数摸清楚,为进一步加强保护传承、转化创新、合理利用打牢基础。二是加强挖掘认定。2024年,农业农村部将启动第八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挖掘认定工作,省级部门要发挥好把关审核的作用,推荐符合认定条件、代表本区域农耕特色的项目,避免盲目申报造成人力物力财力浪费。对于非遗、传统村落申报认定工作,要积极配合,学习借鉴好的经验方法。三是压实保护责任。中央正在部署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农业文化遗产已纳入督察范围。各地要落实属地责任,动态掌握核心保护要素的内容、数量、分布、保存条件、变化情况等,对保护不力的遗产地,要及时督促整改。四是强化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农耕文化进校园、进小区等宣传,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拍摄农耕主题宣传片、纪录片,加强新媒体平台推介,带动全社会增强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意识。(三)增加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提供高质量的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一是打造“村”字号文化活动品牌。“大地流彩”系列活动推出了一系列“村”字号文化活动,今年在山东、山西、河北、宁夏、重庆等地陆续组织了多场,社会反响不错。要多在村里办活动,与农事农季、民俗节庆结合起来,与农产品展销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吸引更多人走进乡村。二是打造展示农民风采的舞台。各地可依托乡村文化的群众基础,组织农民诗会、农民歌会、农民文艺作品征集等活动,推选展演乡村题材优秀文艺作品,利用新媒体扩大影响力和受众面。还要充分利用文化广场等现有设施,提供教育宣传、艺术体育、展览展示等乡村文化服务。三是引导优质资源下沉乡村。不少社会力量都有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意愿,要予以鼓励,引导文艺、教育、体育、学术等各界名人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等方式,与村庄建立文化结对帮扶机制,引导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四是大力发展农民体育。各地要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十四五”农民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不断创新将村跑、村舞、“村BA”等打造成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村自治德治法治的重要抓手。(四)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要围绕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农耕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乡村振兴打造新质生产力。一是创新文化产品形态。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各地已经有不少村庄依托资源禀赋和历史传承,形成了文化特色产业,如绘画村、风筝村、乐器村等。乡村手工艺、美景美食、特色农产品这些都是优秀的文化资源,要与现代技术、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形成新的产品业态形态。农业农村部举办了乡村文化产业创意大赛,设置了创意产品赛道,各地可以积极推荐参赛村庄,展示风采。二是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农耕文化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给各地发展带来了独特优势。各地可以探索差异化、特色化的农文旅融合发展道路,把田园风光、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转化为资源优势,挖掘乡村文化多元价值。三是探索发展数字赋能新途径。数字技术已催生出“云游乡村”、直播带货等新业态,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活力。农业农村部正在与新媒体平台合作开发乡村文化地图,旨在汇集形成大众可感知、可触及、可应用的乡村文化导览导航服务,带动乡村旅游、体验、研学、教育、康养等发展。目前天津、重庆、宁夏已经率先试运行,各地也可结合自身情况积极参与进来。四是做强“农遗良品”。“农遗良品”是具有文化内涵的生态农产品,是农耕文化传承与特色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要进一步健全“农遗良品”标准体系,不断深挖区域农业资源优势和农耕文化特征,做好“农遗良品”优选培育推介工作,发挥出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五)提升农民综合文化素养。农民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综合文化素养是文化建设的长期任务。要用好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把技术培训和文化素养提升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一是组织好“粮安天下”农民公益培训。组织基层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合自身经历、身边典型,用易懂好记的语言,讲好稳产保供的战略意义和农民作出贡献的生动故事,宣传粮食安全方面法律法规,强化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粮食大面积提高单产等技术应用,传递稳粮增收致富信心,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多种粮、种好粮的内生动力。二是办好乡村大讲堂。组织文化、农史、民俗、艺术等领域专家,通过专家讲解、实物或图片展示、视频动漫演示等多种方式,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寓教于乐开展文化科普教育,增强农民群众和社会大众文化保护传承自觉性。三是开好综合素养课程。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课程覆盖所有培育对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村规民约等有机融合,发挥道德教化作用。四是探索文化产业学用贯通综合试点。针对乡村创意设计、演出产业、音乐产业、美术产业、手工艺、数字文化、文旅融合等不同领域的人才需求特点,开展相关技能专业培训,提高农民在文化产业中的就业竞争力。五是组织好农民综合素养提升整村推进行动。创新性开展乡村文化和乡村治理相关培训,增强农村移风易俗、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意识,引导农民参与积分制、清单制、“村民说事”等乡村治理过程,培育文明乡风。三、准确把握乡村文化建设工作要求乡村文化建设是农业农村部门一项新的工作领域,既要遵循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也要体现“三农”工作的特色,有几条工作原则要把握好。要充分激活农民的参与热情,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创造者、参与者、受益者。要把握好工作的时度效,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干一件、成一件。要明确定位,理清主次,不求面面俱到,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牵头干、配合干、推动干多个角度综合推进,抓住小切口做好大文章。(一)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离不开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要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文化工作首要任务,坚守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要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文化建设的领导责任。基层党组织要将文化建设作为重要职责,以文化人,增强对农民群众的引导力、组织力和服务力。(二)促进业务融合。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经过重新组建,涵盖了乡村治理、农民教育培训、公共服务、乡村文化等方面职责。文化建设根本任务是团结人、凝聚人,农民教育在改造主观世界,乡村治理重在把规则秩序内化于心,公共服务也是在做人的工作。这四块工作都围绕着人开展,要以文化为核心,推进业务深度融合。文化活动要注重发挥教化群众的作用,激发向上向善的精气神;农民教育要把提高文化素养、规则意识贯穿其中;乡村治理要坚持问题导向,构建乡村风清气正的社会秩序、人文环境;农村公共服务可与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通过互帮互助,增强自我服务能力。(三)加强部门协同。要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观念,与各部门积极主动加强协作,形成合力。一是积极配合。在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中,要积极配合主责部门做好相关工作。二是主动联合。各地组织谋划“大地流彩”系列活动,应与宣传、文化旅游、民政、体育、妇联、共青团、文联、科协等部门广泛建立合作,互为搭台、彼此成就。三是有效结合。发挥好相关工作协调机制、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把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一些工作考虑、重点任务、重大工程纳入进去,广泛争取支持。(四)突出农民主体。乡村文化建设是典型的群众工作,面向群众、服务群众,以群众满意为导向,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思想宣传方面,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学会运用大白话、家常话进行宣传,让寻常百姓对党的创新理论爱听、乐听、听得带劲,这样才能入脑入心、落地生根。在文体活动方面,要按照《“大地流彩”乡村文化振兴系列活动管理规范》开展质量评价,政府重在搭建平台、做好服务保障,要减少干预,绝不能包办替代,支持农民自办,发挥出主体作用。在农民培训方面,要加强农民需求调查,做好师资培训、课程设计、课堂组织等工作,提高培训的吸引力和适用性。(五)强化投入保障。乡村文化建设面临基础薄弱、经验不足、资金有限、人才不足等挑战,需强化人财物投入保障。一是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农业农村部已将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纳入中央宣传部《“十四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规划》,争取列入农业农村部资金预算。二是充分调研精准施策。要深入总结基层经验做法,推介展示先进典型,并从中提炼政策举措。要学习借鉴宣传、文化旅游、文联等部门工作方法,举一反三把握工作规律。要深入调查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内容和方式。三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农业农村部成立了乡村文化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各地也要结合实际招才引智,汇聚民俗艺术、遗产保护、人文社科等各方面文化人才,加强研究研讨、群策群力、建言献策,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第19期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行情资讯

热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