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专门讨论了浙江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旨在进一步向全国推广运用“千万工程”的相关理念、工作方法和机制。2018年,“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最高环保荣誉)。可以认为,肇始于浙江的“千万工程”在历经20年的实践中,已成功探索出一条从“环境优美”转向“和美共富”的乡村振兴之路。那么,浙江“千万工程”的经验做法应该如何学习借鉴?相信乡村第一线的实践探索最为生动,也最具说服力。
横一村位于杭州市萧山区临浦镇最南端,村庄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资源丰富,村内“梅里方柿”远近闻名。在2017年底,横一村还是萧山有名的欠发达村,近年来通过品牌策划、产业规划、运营植入等多方面协同配合,以“千万工程”为指引,从环境改造寻求突破,实现了从卖农产品到卖风景、卖文化的蜕变,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实现从2018年39万元到2022年510余万元的跨越式增长。横一村先后被评为萧山区首批区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2021年入选浙江省第一批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村名单,并成为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现场会考察点。
众所周知,乡村振兴包含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不难看出,“千万工程”意在从生态振兴入手,以此引领乡村振兴各个方面实现有机贯通、协同发展。
以前,横一村与一般的农村景象无异——错综复杂的乡村土路、各种泥房砖房混搭、杂乱无章的农田菜地……情况在2018年发生了改变,在“千万工程”的转型升级阶段,横一村被列为萧山区第一批美丽乡村提升村,并签订了“军令状”,限期完成改造。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改造难题(尤其是农村垃圾、生活污水和公厕),横一村应用积分制,发布“红黑榜”,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居环境整治工作。同时,通过降低各家各户围墙,完成农户庭院的整治提升。其中,作为横一村首个“吃螃蟹”的人,村民傅新叶主动拆掉了自家院子的围墙,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将原来的养鸭棚进行改造,变成了时髦的鸭棚咖啡馆,如今已成为村内最有名的网红打卡点之一,改建之后的一年半时间吸引来近80万人次拍照打卡。
无疑,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但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依然是产业振兴。如果没有真正的落地产业,乡村振兴只能是空中楼阁。在“千万工程”引领下,横一村扎实做好三篇产业文章。一是做好“稻子”文章,实现从“卖粮食”到“卖体验”。结合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恢复功能区种粮属性,种植彩色创意水稻1000余亩,建成全区连片面积最大的高标准稻田。以“Hi稻星球”为统一品牌,把千亩粮田打造成稻田休闲功能区、研学区、运动区等体验区块。二是做好“柿子”文章,实现从“卖柿子”到“卖风景”。依托千余棵百年古柿树,依山而建“如意山房”,因地制宜引入“如意茶室”,集中展示“如意柿界”美好景象。三是做好“院子”文章,实现从“卖产品”到“卖产业”。通过“围墙革命”把围墙降下来、把庭院透出来、把游客引进来,完成了全村百余户农户庭院整治提升,近200户优美的农家小院连片打造成美丽庭院集中示范区,实现“全域景区化、村庄景观化”。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网红村”要想实现持续的吸引力,拥有能够支撑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尤为重要。环境美了,产业活了,人才的回归不再是被动“筑巢引凤”,而是主动的“百鸟归巢”。横一村目前已有不少乡贤和本村的年轻人回到村里创业,同时,横一村通过引入乡立方、众安文旅等专业团队,建设“产业植入+乡村特色”的“品牌综合体”,多个项目实现开业即火爆。以“Hi稻星球”为例,人们可以坐着小火车自由穿梭于稻田、去星空树屋露营、打卡网红“鸭棚咖啡”,或是在稻田迷宫里闲逛。各类“新乡人”纷纷申请进驻,直播带货等业态如火如荼,村民跟着办起了民宿和音乐餐厅。
最后,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坚实保障。“千万工程”的实施与深化,促进了乡村各类公共事务的发展和城乡要素的流动,也对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为加强与村民的联系,横一村建立“有柿好商量”村民议事制度,针对村内大小事务,不定期召开村民议事会,收集党员、村民代表的意见建议,推动工作开展。2021年5月,横一村启动数字化改造,依托“临云智”智治系统,打造了村级数字驾驶一体舱,基于“网格化+数字化”实现精准治理,提升村庄数字治理效能。当前,横一村又成立了“未来大地”共富党建联盟,联合临近的横二村联片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带,并辐射周边村,打造抱团发展的“乡村共富带”,解码共富新路径,争取实现从“一村富”到“村村富”。
走过20年,“千万工程”已经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升级为“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全域和美”,在“千万工程”引领下,村美、人和、共富成为浙江乡村发展最动人的形态。需要指出,浙江“千万工程”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始终坚持因时因地制宜,针对各个村庄的实际情况分类施策。从美丽乡村建设到乡村全面振兴,相信“千万工程”所展现的时代生命力将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带来更多的有益启示。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规划专项课题“农业强国建设背景下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机理、路径与对策研究”(浙社科办[2023]27号)、第三届费孝通田野调查项目“乡村网格化治理的创新、挑战与对策研究——以浙江萧山横一村为例”〕
(作者:吴 彬 李姝彤;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2024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