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2023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农业农村部加快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指出:“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突出‘土特产’要求,实施全国乡村重点产业提升行动,建立完善工作推进体系,加快农业全链条升级。”同年2月,国新办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会上表示:“我国将从彰显特色、产业融合、优化布局、联农带农等四方面下功夫,做好‘土特产’文章。”乡村特色产业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要积极开发乡土资源,推动产业融合,走出更具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3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3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开发乡土资源,突出地域特点,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近年来,我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初步统计,到2021年底,全国杂粮杂豆、果蔬茶菌等特色种植基地12.05亿亩,年度生产特色农产品13.85亿吨,特色产业一产总产值达到9.7万亿元,有效带动农民增收。可以看出,中国不缺具有乡村特色的“土特产”,问题是怎么把“土特产”从大山里带出来?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把这件事变成了可能。2013年我国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在尚未超过2:1,2021年已经达到了2.5:1,虽然仍低于发达国家的3∶1至4∶1,但也进一步反映了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在持续发展。
做好“土特产”文章 要促进乡“土”资源就地加工转化增值
从南海之滨到白山黑水,从江南水乡到青藏高原,中国辽阔的地域、丰富的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的气候、独特的历史文化,孕育了无数“独甲一方”的乡土资源,这是做好“土特产”文章的根脉。通过加工业带动可以进一步把这个“根”留住、扎牢,促进“卖原料”向“卖加工品”转变,让更多农民分享二产增值收益。在这方面,重庆市的“涪陵青菜头”(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加工经验值得借鉴,涪陵区作为我国公认的青菜头优质产区,为深入挖掘青菜头助农增收潜力,大力发展青菜头加工产业,研发生产了100多个加工产品,成功将“青疙瘩”升级成为了带动村民致富的“金疙瘩”;加工业的带动也有效帮助了当地农户在家就近务工,目前已带动了16万农户、1700多户半成品原料加工户、197家榨菜股份合作社、41家成品榨菜企业增收致富,实现总产值132.87亿元,加工的产品——“涪陵榨菜”被认定为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出口额连续保持全国第一,是当地名副其实的富民增收的“财富油井”;此外,涪陵区还不断提升青菜头加工技术和装备,其中,我国首家腌菜行业上市企业——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全国酱腌菜行业首个数字化生产加工车间,实现了从青菜头淘洗、拌料到成品包装等生产流程的全线智能化操控,有效提升了企业产能。农产品加工业的带动,成功将“涪陵青菜头”本土产品升级成了“涪陵榨菜”全球产品,发展成为涪陵乃至重庆市农村经济中产销规模最大、品牌知名度最高、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优势特色产业,是重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名副其实的“金字招牌”。
做好“土特产”文章 要延伸“特”产的加工附加价值
我国地域辽阔,“土特产”的发展要突出地域特点、体现风土人情,因地制宜地选准产品,通过加工业推动进一步放大“特”的价值,实现好资源转化为好产业,将“土特产”规模化生产,形成有利竞争优势,把乡村的“特”产培育成富民的“金饭碗”。在这方面,柳州螺蛳粉的袋装加工发展之路值得借鉴;柳州螺蛳粉作为柳州特色食品,因具有辣、爽、鲜、酸、烫的独特风味,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但是最初因为缺少加工包装,导致柳州螺蛳粉一直没有走出广西;2014年柳州第一家预包装螺蛳粉企业诞生,开展了袋装速食螺蛳粉研发,曾经在柳州街头卖了几十年的螺蛳粉,正式走上规模化发展的道路,通过加工包装的发展促进了柳州螺蛳粉的全国推广,成为全国有名的“网红”产品,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富裕做出巨大贡献,2022年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超过600亿元,创造了30多万个就业岗位;加工的袋装螺蛳粉从2015年至今销售收入110亿元,袋装加工技术发展也为全国相似的食品加工企业提供了宝贵借鉴经验,仅广西螺霸王的老厂房,每个月都要接待500多人的考察团;柳州人民还积极研究米粉制作的加工技术,通过干粉制作解决了湿粉不方便运输的问题,真正实现从“小米粉”走上了地方特色经济的“大产业”道路。此外,通过加工技术推动不仅解决了螺蛳粉运输问题,还带动了55万亩大米、竹笋、豆角、木耳等螺蛳粉原材料基地建设,助力20多万农民人均增收近万元,成为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饭碗”。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柳州,也对螺蛳粉产业高质量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称赞道:“把小米粉发展成为大产业真是令人惊奇!”,螺蛳粉产业通过加工带动转型也被列为供给侧改革的成功范例。
总之,做好“土特产”这篇文章,要建立健全特色农产品的加工体系,通过加工赋能,可以实现从发展原料向发展产业转变,让越来越多的优质特色农产品走出深山,走向祖国各地,同时让更多农民从加工环节中分享增值收益,真正实现农民富裕,产业兴旺。
文章来源:本文节选自《农产品销售与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