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30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实施方案》,方案提出从2019年起,在全国各地区重点打造4大类,共计1000个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村(镇)。这是部委层面首次提出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村的实施方案,为其他类型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开展“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采取先创建后认定方式,分级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
2022年7月20日,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要求,农业农村部和国家乡村振兴局两部委共同发布《关于开展2022年“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的通知》,给出了“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的时间节点、创建任务、创建条件、创建流程等。基于此我们系统研究了国家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要求和先进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典型模式,总结一下六条发展路径。
一、示范特色产业发展兴旺
第一,精心开展产业布局。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培育壮大现代种养业、乡村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新型服务业、乡村信息产业等,形成特色鲜明、类型丰富、协同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村集体产业发展纳入县域“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范围。第二,加强产业基础建设。明确要求高标准农田、设施农业以及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占基本农田一定比例,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为75%以上;基本建立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有电商服务、现代农业生产性服务或社会化服务组织。第三,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农村集体产权改革深入推进,村集体经营性资产项目运行良好;村集体经济年度收入稳定在一定数额以上,且经营性收入占比为50%以上。第四,积极培育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涉农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以多种方式与村集体、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共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覆盖村常住农户参与务工就业率为50%以上。第五,精准推进产销对接。畅通农产品产销对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成员间实现技术共享、信息共享、品牌共享、渠道共享、利益共享;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有效开展。第六,有效组织产业培训。定期组织开展产业政策、实用技术、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培训;积极引导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乡土人才在农村创新创业。第七,增强产业发展效应。主导产业产值在村级产业培育发展中占有一定的比重;通过“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带动,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等蓬勃发展,形成更多“特”“优”“新”产业产品;积极参加国家和全省“乡字号”“土字号”等乡村特色产品推介、评选等活动。
二、示范村庄美丽生态宜居建设
第一,按照纳入县域乡村“多规合一”优先规划编制范围;村庄发展建设尊重农民意愿,遵循自然生态和村庄机理,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不搞大拆大建,避免千村一律,高质量完成生态规划编制。第二,按照全面清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保持村庄街巷干净整洁,提高农房立面整齐度;整体达到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村容美化“五化”要求,高质量整治村容村貌。第三,按照户用厕所基本入院入室;公共厕所布局合理,管护责任落实,日常保洁经常;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100%;改厕技术模式成熟,县域可用于推广示范等要求,高质量推进厕所革命。第四,按照纳入县域生活污水重点整治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选择符合实际需求,排污管网或污水处置设施完善;村域水域排放达标,河塘清淤清杂,无黑臭水体、入河排污口等要求,高质量进行污水治理。第五,按照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设施完善,运作模式合理;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农户参与率为5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等要求,推进垃圾治理。第六,按照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村庄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推行农村厕所、污水垃圾处理、村庄保洁等一体化运行管护模式;落实农户合理付费、政府适当补助运行管护经费保障制等要求,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第七,按照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示范村创建;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厕所粪污、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就地就农消纳、综合循环运用,资源化处理设施完善等要求,提高资源利用综合效率。
三、示范弘扬美德乡风文明
第一,大力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按照“五有”标准(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有项目、有机制)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村级有文明实践所(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美观大方,经常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以及文体竞赛、农民丰收节、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等。第二,完善落实村规民约。制定公共场所文明公约、社区噪声控制规约,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发挥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作用,大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农村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歪风陋习有效遏制。第三,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经常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美丽庭院以及寻找好媳妇、好公婆、好妯娌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评比活动;各类参评的示范农户达到全村常住户数的60%。第四,有力推进文化传承。保护村文物古迹和红色革命遗址物;重视发挥现代乡贤文化作用,挖掘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因地制宜建设有村史馆、农耕文化馆、乡村振兴展示馆、家风家训馆、红色文化展馆等。
四、示范农民稳定增收生活富裕
多渠道增加农民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确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度增长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及时提供村级劳动力就业信息,开展就业指导,确保有劳动能力且有意愿的农户务工就业率达100%;为外出就业困难的人员提供就近就地力所能及的公益岗位。持续改善农民生活品质,高质量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问题;
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年人以及残疾人、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实现农村特困人员救助全覆盖;及时精准帮扶因自然灾害、病虫害、价格波动、产品滞销等出现产业发展困难的脱贫户、监测户。定期组织村民参加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等教育培训,注重扶持培育“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乡土人才以及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等能工巧匠,做到职业技能培训应培尽培,农民技能持证率达到一半以上。
五、示范村级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第一,着力按照填平补齐原则提升路、水、电、网络、能源等五大工程保障水准。农村“四好农村路”提质扩面,入村道路硬化率达100%,村内主干道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与产业融合发展,客运站点和客运班线方便农户出行;健全农村供水工程,稳定供水保障能力,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90%以上;农村电力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完善农村5G基站、光纤网络等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以及清洁取暖等新能源并取得实质性进展。第二,着力继续提高教育医疗保障水平。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学前入园率不低于90%,义务教育目标人群覆盖率达100%;建有村级标准化卫生室,配有合格(持证)村医,建立农村居民健康台账,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
第三,着力提升养老护理保障水准。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实现日间照料、社区照护、居家护理等一站式综合性服务;适量设置养老护理公益岗位,岗位工资保障到位;把农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结合起来,集中供养能力达到50%。第四,着力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建设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的便民服务机构,提供党务服务及社保、医保、社会救助、便民代办、信访接待等公共事业服务;建设以文化娱乐、休闲健身为主要功能,满足农村群众开展自娱性文化需求的文化广场;建设篮球场、乒乓球台等各类体育活动设施;完善关注特殊人群需求,农村无障碍环境建设设施。
六、示范党建引领治理有效
第一,坚持党建引领。村党组织班子坚强有力,带头人队伍本领高强,党员队伍充满活力,组织生活健康规范,切实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人、治、物、效”问题;经常开展妇联等群团组织活动;村民自治程序规范,重大事项决策实行“四议两公开”,公共法律服务和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健全完善。第二,坚持运用积分制。积分与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塑造乡风、爱心帮扶等重点任务有机结合;积分设计、评判,农民群众全程参与监督;积分兑换、“红黑榜”奖惩、爱心超市、道德银行等做法,群众认可并广泛参与,乡村治理“激励引导”作用发挥。
第三,坚持运用清单制。依法依规编制村级小微权力、公共事物、服务事项等各类清单,实现乡村治理有章可循、流程清晰、操作可行;清单制监督评价机制健全,配套措施落实有力。第四,探索大数据治理。完备数字化乡村建设设施,确保摄像头覆盖面积和密度满足安全防范需要;乡村党建引领、公共服务、疫情防控、农业生产、电子商务、务工就业、垃圾分类等实现数字信息化管控。第五,推广“枫桥经验”。乡村治理村民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大力改善乡村社会风气,及时消解各类矛盾纠纷,确保农民群众安居乐业;有效抵制各类黑恶势力、封建迷信活动、赌博等不良社会风气,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附典型案例:上海乡村振兴新模式研究——探索大都市郊区农村“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目标的模式和路径
一、发展思路
重点探索大都市郊区农村实现“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目标的模式和路径。目前这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将乡村振兴示范村将分为特色农业型、休闲旅游型、产业融合型、区域联动型、生态保护型5大类型来建设。1)特色农业型示范村:注重突出一村一品,做强优势农业产业;2)休闲旅游型示范村:聚焦依托现有农旅资源,深化乡村旅游发展;3)产业融合型示范村:聚焦立足自然、产业、人文资源,发展新产业新业态;4)区域联动型示范村:聚焦发挥毗邻城镇、沪郊门户等区位优势,推进城乡产业联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实施;5)生态保护型示范村:聚焦推进生态品质、风貌提升,优化生态保护功能。
二、推进目标
按照《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2年)》确定的目标任务,旨在完成农业规划、村庄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村落形态、人居环境和产业能级水平,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选出一批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面有理念、有创新、有举措的村,集中精力抓落实、求突破、增动力、强领导,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发挥乡村振兴示范村典型引路的作用,促进上海郊区乡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一是战略规划。二是村庄规划。重点解决村庄空间布局散、规模小、风貌不协调问题。明确分阶段、有重点地落实村庄规划编制工作2019年实现全覆盖。三是农业布局规划。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蔬菜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三区”划定,做到规划既落图、又落地,全面纳入国土“大机”管控。
第二、抓政策顶层设计
针对突出问题,进一步强化政策的导向作用。一是对涉农财政政策作了重大调整,制定出台《关于本市建立健全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二是为进一步激活农民闲置房屋,制定出台了《促进乡村民宿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解决了长期制约乡村民宿发展的土地、消防、工商登记、安全保障等瓶颈问题,为促进农民增收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加大对农业农村用地政策顶层设计,明确通过加强乡村土地综合整治、盘活的建设用地指标向乡镇倾斜,主要用于农业设施建设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发展。四是调整完善新一轮农村帮扶政策。重点整合市、区各方力量,大幅增加帮扶资金,全市将筹措帮扶资金不少于50亿元,帮助经济相对薄弱的纯农地区建设一批产业“造血”项目,利用项目收益形成区级帮扶专项资金,重点帮扶经济薄弱村生活困难农户,全面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五是以提高农民收入为导向,对农民职业培训政策作深化完善。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促进就业为目标、非农就业为重点、精准对接为路径、一区一计划,对未就业且有就业意愿的农民,通过建档立卡提供培训就业服务;对已就业农民,提供个性化培训就业服务,实现农民培训就业服务全覆盖,为农民增收奠定扎实基础。
第三、抓实践探索
一是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为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同时,探索在区级层面对承包地流转实行统一管理。二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促进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增效转变,加快农业向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三是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抓好村庄改造年度项目推进。四是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方案(2018-2020年)。以“四好农村路”建设、垃圾治理、生活污水处理、水环境整治等11项整治任务为主攻方向,明确阶段目标任务,强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