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市陶庙镇赵庄村马铃薯种植大户宋哲这几天心情不错,他家种植的1000多亩马铃薯已陆续上市,2元一斤的售价让他比较满意。“每亩产量超过4000斤,产值8000元左右,每亩纯利可达6000元。”指着地里一堆一堆刚刚收获的马铃薯,宋哲笑眯眯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界首马铃薯有过辉煌的历史,也有过全产业滑坡的至暗时刻。”界首市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卜晓静介绍,界首马铃薯种植始于1930年,1995年前后达到鼎盛时期,全市种植面积近10万亩,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东南亚,享誉国内外。2000年以后,因种植技术保守落后、管理水平低下、产品收益低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种植面积大幅减少,最低时仅有5000多亩,产业陷入低谷。
为振兴马铃薯产业,2014年省农科院派出以廖华俊研究员为首的马铃薯技术攻关团队来到界首,携手市农技推广中心专家进行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的试验示范。几年下来,界首马铃薯不仅依靠科技走出产业低谷,而且成为界首乃至安徽农产品一张亮丽的名片:2016年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19年成功创建安徽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20年3月,“界首马铃薯”又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在省农科院界首马铃薯示范基地,一垄垄长势喜人的马铃薯丰收在望。“这里常年试验示范80多个马铃薯新品种,有白心、黄心还有紫心、红心的,我们的目的是筛选产量高、品质好、抗病性强、消费者欢迎的新品种。”廖华俊切开一个黄皮黄心的马铃薯告诉记者,之前当地品种以早大白为主,白皮白肉椭圆形,市场认可度不高,他们结合市场需求,引进推广了黄皮黄肉长圆型的荷兰系列马铃薯。“其优点是生育期短,口感好,平均售价要比早大白高0.1元/斤以上。”廖华俊说。
“选择了好品种,我们又研发集成了免催芽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使得群众种植马铃薯的热情大大增加。”省农科院闫冲冲博士向记者介绍说,传统马铃薯种植前需要进行人工催芽,成本在80元/亩。催芽后马铃薯芽长2-3cm,无法进行机械化播种,只能人工播种,大大增加了种植的人工成本。经过研究,项目团队发现,通过适度增加播种深度,提前播种时间,可以在不催芽的情况下达到与催芽种植同时上市的效果。“通过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目前我们在界首以及安徽其他地区大力推广开沟起垄、施肥、播种、覆土、打封闭除草剂、铺滴定管、覆盖地膜一次性完成的全程机械化马铃薯播种技术,每亩可节省人工成本200元左右。”闫冲冲表示。
在科技的支撑下,目前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已由2014年的不足1万亩恢复到3多万亩,平均单产由2014年的2400斤,提高到5000斤。“通过马铃薯种植土地流转、务工带动、入股分红、订单收购等形式,每年可带动3000户以上贫困户脱贫增收,陶庙赵庄村和泉阳胡集村两个贫困村通过发展马铃薯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分别达到33.46万元和40.12万元,成功脱贫。”界首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任永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