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家庭农场网官方网站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新闻动态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其问题隐患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其问题隐患

发布时间: 2018-02-06 阅读:(940)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导读]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民生福祉。本文介绍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其问题隐患,分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来源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民生福祉。

本文介绍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其问题隐患,分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来源及突出短板。

一、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要义及总体现状

产品质量安全是指农产品质量符合保障人的健康、安全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任务是扩大生产、保障供给,公众和政府主要关注的是与人的生存安全相关的农产品数量问题。1999年,比利时市售部分畜禽产品检岀高浓度二噁英污染,引发全球性食品安全危机,也引起了我国政府及公众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进入21世纪,我国实现了农产品总量平衡、丰年有余。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公众消费类型和行为发生转变,食物结构和营养结构出现调整,人们的注意力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安全,政府有关农业生产管理的政策措施逐渐向质量安全倾斜,着手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2001年,农业部启动实施旨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保证农产品消费安全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15年来,我国在治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生产加工,开展安全优质农产品认证认可,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三品一标”品牌引领示范,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实现了农产品质量总体安全。近年来,农产品监测合格率一直稳定在96%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向好。


但由于我国农产品生产加工链条长,生产经营主体庞大分散,质量安全隐患层出不穷,违法手段花样翻新,小概率问题引起的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给利益相关方造成了严重困扰和损失。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严重性

近年来,各种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几乎每天都有关于食品及农产品中出现新的质量安全隐患问题的报道。


媒体频繁曝光、公众高度关切的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

有的确属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有的是科学争议及标准差异、标准缺失问题,

有的事后证实是谣言传言,

有的属于消费科学认知、消费知识缺乏的问题,

有的则属于生产企业之间不正当竞争相互攻讦而制造出来的问题。

不论是哪种情况,至少都反映了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担忧,缺乏安全感。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负面报道,网民在错愕、惊恐的同时直指生产者昧良心、经营者无诚信,对政府监管失去信心,一些不理智的消费者在一些心存不良的人的唆使下甚至因此挑起群体事件。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风险来源

从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及风险评估的结果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涉及到产地环境、生产、收获、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监管、执法等诸多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风险来源有产地环境污染、农业投入品残留、生产及加工过程中非法添加违禁物质、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污染、制假售假、动植物疫病、农产品自身毒素及其代谢产物,以及收贮运过程中原料、产品、包装、设备污染等。


从生产经营层面来看,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仍不高。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客观上改变了农产品的一些风味品质。一些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意识淡薄,违禁化肥农药的使用禁而不止,不遵守农兽渔药使用安全间隔期(休药期)规定等隐患仍然存在;少数生产经营者追求利益最大化,滥用添加剂、防腐剂及非食用物质等违法添加现象时有发生。


从监管层面来看,一是县、乡、村(生产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偏弱,尚未形成系统有效的基层监督体系及配套长效管理机制,存在职责不明、能力不足、管理不到位现象: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尚不健全,检测条件不足,监测频度不够,缺乏经常性的产地检测监督,缺少前瞻性风险管控: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制度尚不完善。二是有关法规缺失,缺乏对分散经营农户的有效管控,对不法生产经营者打击力度不大,违法成本低:对优质农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够,优质不能优价,挫伤了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

四、 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的突出短板

客观说来,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农业投入品使用及其残留、产地环境污染和生产经营者及公众的科学生产、消费知识水平诸方面是制约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的突出短板,是不能仅仅依靠行政问责、法律惩处在短期内解决的关键问题,其他的诸如非法添加、制假售假、贮藏运输及包装污染等,与之比较起来,可以依靠专项整治、重典处罚在短期内见成效。


1、肥料及农兽渔药残留

生产者为提高产量,确保经济效益,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常常需要使用肥料及农鲁渔药等投入品。使用不合格的农业投入品,或不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或不执行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间隔期和休药期规定的都会导致农产品中存在肥料及农兽渔药残留甚或超标,已成为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大风险,农兽渔药残留已成为全球共性问。


2、产地环境污染

农产品是有其独特生长发过程的生物体,在自然条件下生长,受制于生产环境的水、士、气和光、温、热等条件,其质量受产地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工业“三废”及汽车尾气的排放、污水灌溉,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给农产品产地环境带来了各种污染,在这样的环境中种养殖的动植物及微生物被动吸收富集其有害物质,必然造成农产品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甚至超标。各类产地环境污染已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已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明显的短板。而环境污染的治理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某些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够修复,二噁英、多氯联苯等有机污染物结构稳定,在自然条件下很难被降解。


3、农产品生产经营模式、生产经营者科学文化水平及安全生产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一直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这一经营模式对刺激农产品生产、确保数量安全一度产生了十分良好的效果。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模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来说逐渐显现出局限性。经营主体小而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标准化生产推进迟缓。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生产条件差、标准执行不力、违规非法添加、施肥用药不科学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因操作不当产生的有毒化学物质,农产品贮存、运输过程中所用保鲜保活剂以及机械、容器与包装材料中的有害物质及可能遭受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污染等质量安全隐患客观存在。而这些问题确实存在利益驱使,但有时候也并非生产经营者故意为之,而是因为长期的生产习惯、知识的局限、条件的限制以及生产经营科技水平的问题。


4、公众的科学素养及安全消费知识水平

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与主要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消费者及媒体从业人员缺乏农产品生产和安全消费科技知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限量标准不了解,难以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形成清醒客观的认识。此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性与消费方式、消费习惯也密切关联。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几千年的饮食文化,打造了不少的传统美食。人们在津津乐道民族特色风味的同时,很少有人考虑到其安全性。比如腊肉、豆豉、酱菜等,在其生产加工过程中大多都加入或产生了大量的亚硝酸盐类,或者在腌制、贮藏过程中被霉菌污染。人们喜食生猛鲜活农产品,农产品中难免有各种污染,生食或烧烤涮食半生不熟的农产品危险性比较大,更何况在油炸烧烤制作过程中,一些食品还可能产生诸如苯并芘类有害健康的物质。有毒物质还存在于天然可食的动植物中,如河豚、未炒熟的扁豆、发芽的马铃薯,新奇而大量食用也可能带来健康伤害。


5、舆论引导

客观、公正的舆论监督、舆论引导有利于弘扬正能量,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管理、消费水平的提高,不客观的、负面的舆论渲染、恶意炒作常常会给产业发展、政府公信力乃至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严重的破坏,给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带来严重的困扰。


舆情监测发现,近年来,国外不乏有利益集团为攫取利益编造谣言攻击我国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性,国内一些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之间不正当竞争相互攻讦,也总有一些媒体为提高关注度,制造轰动效果,刻意放大并反复炒作很局部、很个别的问题,动辄冠以“致癌、致畸”、“剧毒”等字眼加以报道,虚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严重程度,不断刺激消费者的敏感神经,在公众中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不安情绪,降低消费者对国产农产品的信心。

食品安全关系每个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吃得放心、吃得安全是广大群众的心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农产品及食品质量安全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民生福祉,不仅关系到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消费者信心,也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安全密切关联,影响到社会稳定乃至政府形象,甚至关乎我国国际声誉,如今已成为社会公众普遍而又高度关注的重大议题,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体现,不能不引起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高度重视。


为了维护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实现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努力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来源 : 中国家庭农场网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行情资讯

热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