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今年年底肥料价格疯长,广大种粮大户陷入新的一轮迷茫之中,姑且粮价市场化因素不谈,目前粮食价格不涨即是跌,因为物价在飞涨,如果水稻、小麦等粮食临储价格进一步调低,那么对广大土地流转户而言,就是雪上加霜,这还建立在风调雨顺的基础之上,而今年天气状况并不乐观,持续的低温冰冻,加上暴雪成灾,设施农业已经受到严重的破坏,由此可见,大棚经济作物类农产品价格上涨已成定局,但是这种价格是上涨是建立在灾难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基础上的。而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才是农业的基础,根基不牢,势必给整合农业发展造成严重的冲击。
根据目前国家对粮食产业的发展定调分析,粮食价格即使不下跌,就算有微小的涨幅,但是相对于生产投入成本的快速上升,那么农户的种植效益也将大幅度缩水,在风调雨顺和管理到位的情况下,盈余还是有的,但是相对于种植面积动辄上千亩的规模化种植基地而言,管理是最困难的环节,因此,稍有不慎就面临亏损。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发生,那么五年后农业是一种什么状况呢?
一、第一年(2018),主粮价格、产量基本稳定,但是由于肥料等物资的上涨和物价的上涨,种植效益呈现两极化,良好的管理和节本的运营使得一部分种粮大户效益和去年持平,至少一半的种粮大户出现没有较大的盈余,一小半的种植户出现亏损,思想上开始出现较大波动,加上一部分种粮大户开始毁约弃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土地流转速度持续下滑,很多人开始着手将种植面积压缩,缩减规模以降低风险。
二、第二年(2019),粮食价格可能有所提升,但属于明提暗降,表面上比较稳定或者有所提升,但是建立在品质优先的基础上的,广大种植户开始重视粮食品质的提升,不再追求盲目的增产,最终结果呢?大家都在追求质量,那就是没有质量差异,形成新一轮的盲目跟风,其结果是销售不畅,价格回落,加上产量降低,投入加大,至少一半以上的种植户出现亏损,部分地区受自然灾害影响,亏损严重,负面信息传播造成恐慌心理,致使土地流转停滞。此时,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步入全面实施阶段,部分社会资本、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开始进入农业领域,抄底收购部分土地,开始进行第二轮土地的流转,就是向资本方进行土地流转,国家配套政策随之出台。
三、(2020),传统的且做的比较好的那部分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受农业大环境影响,整体效益并不乐观,原始资本积累尚未完成,目前尚在坚持,随着国家配套刺激政策的出台,土地红利开始被激发,很多扶持政策陆续出台,同样,进入农业的社会资本开始发挥杠杆作用,政府用部分政策资本撬动了社会资本,与投入农业的社会资本互相融合,对土地初步完成方向上的指引,政策上的指导和经营上的规划,传统的,没有及时更新或创新改变的种粮大户和农业产业化公司等,渐渐被冷落和遗忘,大家对农业的关注点已经转移。
四、(2021)部分转型升级的农场基地开始和社会资本结合,共享一部分改革红利,大部分农场基地因为没有较大的资本,无法进入项目规划,最后被兼并、收购或者变成一些大的农业公司的定点生产方,完成从地主变成长工的角色转变。由于大的资本注入和国家的政策刺激相结合,农业的潜在效能被激发,机械化、科技化、智能化、集约化等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广泛出现,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模式渐渐被淘汰。在2010年左右流转土地的第一批农户由于年龄问题渐渐退出农业生产领域,取而代之的新一代有学历有文化有思想的90后开始成为农业的中坚力量。
五、(2022-)城乡融合政策奏效,农业生产经营局面发生根本转变,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加快......而此时,最早进入土地流转的那部分种植大户,一部分已经出局,退出农业种植市场,一部分被兼并重组,变成大资本农业公司的生产管理工人(条件待遇或许也不差)当然,也有一部分人由于转型及时,或与相关部门紧密合作,及时了解政策走向,及时抓住市场行情,抱团形成农业股份公司,一方面与大资本抗衡,共“抢”农业效益红利,同时和大资本农业公司联手合作,将利益合理分配,并在逐步发展中,将自己演变成在地方市场有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化公司。
(建议:目前农业经营着眼于三五年后的状况来发展,及时明确方向,做好发展规划)(文章仅供参考 精准农业陆学冬)